紅山本主廟景區簡介
紅山本主廟是洱海邊最具人文特色的本主廟,位于
大理市雙廊鎮的北部海灣。廟中所供奉的本主為唐天寶年間曾經大敗唐將鮮于仲通和李宓的南詔軍事將領王盛、王樂和王樂寬祖孫三代。被供奉為本主后號稱“赤男靈昭威光景帝”,始建年代無可考。本主廟由門樓戲臺、東西廂房、大殿、東配殿組成。瀕臨洱海,遙眺蒼山,風景秀麗。紅山本主每年農歷四月十四至十六日會期,漁船匯集,人流如潮。
農歷四月十五前后,是
白族之鄉民風民俗最為濃郁的一段時期,繞三靈、蝴蝶會、紅山本主廟會……而其中紅山景帝祠,以特殊的吸引力,在廟會期間吸引著大理十二個鄉鎮乃至鄧川、洱源等地的善男信女、沿湖漁民逾十萬前來祭祀,祈禱海不揚波,一帆風順,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紅山本主廟會香火之盛,其它各廟無出其右,堪稱洱海流域最大的廟會,成為大理地區的一大奇觀。
紅山景帝祠,地處雙廊紅
山東北麓,與清澈湛藍的洱海毗鄰,靈山秀水與白族本主文化絕妙融合。古往今來,紅山景帝祠獨特的民俗文化特色使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使千千萬萬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給無數去那里尋求心靈快樂和慰藉的人以喜悅和安寧。
廟會期間,平時極清凈的白族本主圣地成了極具人間煙火之氣的地方。前來祭祀的香客或圍成一圈頌經,或手擎高香祈禱,或在洱海邊精心準備祭祀用品,在天地間勾勒出一幅富有人情味的白族本主文化畫卷。人間煙火之氣與空氣里彌漫著的草木靈氣融合得如此和諧,讓人癡迷,讓人流連。
白族之鄉是神話的王國,其中本主的神話傳說尤為特殊。白族本主大體可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奉詔本主四類。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點,是白族所崇拜的本主都是現實的,絕大多數是由人而神的本主。雙廊乃至整個洱海流域篤信的紅山本主,其人為誰?在紅山景帝祠的西耳房內,“紅山景帝祠碑記”的撰寫者之一——趙克恭先生用睿智的語言打開了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把筆者帶進了金戈鐵馬的天寶風云當中。
紅山景帝祠本主廟所供奉的本主王盛、王樂、王樂寬為祖孫三代,是六詔時東洱河蠻豪酋,全力支持閣羅鳳父子統一六詔,成為大功臣。大本主王盛、小本主王樂寬因英勇善戰,被南詔王封為大軍將,王盛之子、王樂寬之父王樂亦官至清平官。
唐天寶年間,奸相楊國忠聽信讒言,使其爪牙姚安太守張虔陀凌辱南詔王閣羅鳳,故意挑起邊疆民族不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南詔發兵五萬,一舉功下姚安,張虔陀自殺。唐朝借故,于天寶十年夏四月(公元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軍討伐南詔。年近古稀的南詔征南大軍將王盛率軍向南阻擊唐軍北進,至綠蘿
山西麓毗舍地區遭敵伏擊,左眼受箭傷,北返至紅山東側大湖塘畔殉難。在此戰役中,雙方傷亡慘重,沒頭埡口也因而得名。王樂寬則首戰告捷,力斬鮮于仲通長子鮮于昊,唐兵全軍覆沒,鮮于仲通帶數十騎敗兵逃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蠻子朝》里,用沉重的筆墨描述了這次戰役:“鮮于通仲六萬卒,征蠻一戰全軍沒。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骨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戰役過后,奸相楊國忠等人歪曲事實蒙蔽朝廷,于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再次向南詔大舉進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寶戰爭”,又叫“太和之戰”。當時,楊國忠把持朝政,搜捕強征20萬人,派遣其心腹侍御使成都留后李宓和廣府節度使何履光率領,東面駐扎在海東魯川,西面駐扎在漾濞,南面離龍尾關三十里下寨,北面進逼鄧川,把蒼山洱海圍得水泄不通。并于雙廊毗舍設造船廠制造戰船,準備水陸并進,一舉消滅南詔。南詔則將精兵八萬秘密埋伏于各要隘,只讓民軍露面,引誘敵軍。
在唐軍戰船即將造就完畢之時,軍將王樂寬、大軍將段儉魏與偏將數十人率五百水軍和二百多漁戶,乘夜突襲唐軍造船廠,一舉俘獲下水戰船二百多艘,并燒毀了未下水戰船及船廠設備。在這次毗舍戰役中,王樂寬又獲頭功。
造船廠被毀,糧草被劫持,軍中瘴疫流行,唐軍意識到只能速戰,李宓于是下令全面進攻,并命其大公子先鋒出戰。南詔騎兵被李宓部隊團團圍住后突出重圍,并將唐軍誘入伏擊地帶,圍困于江尾半島上。在激戰中,李宓落水而死,李宓大公子、五公子均被被王樂寬槍挑陣前,唐朝部隊全軍覆沒。與此同時,何履光率領的五萬唐軍在龍尾關一帶亦被全殲,僅剩何一人只身逃走??吹綉饒錾吓f骸新尸堆積如丘,閣羅鳳感慨之余,下令在龍尾關筑“
萬人冢”,祭奠以后加以安葬,以保存與唐朝的恩義。南詔德化碑記載了這場慘烈戰役的始末。
王盛、王樂、王樂寬三代鎮守外南關,為南詔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死后,敕封為“赤男靈昭威光景帝”,被當地人敬為本主,歷代祭祀至今。
因大本主王盛為抵御外敵而殉難于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農歷四月,前人就將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定為“紅山本主廟會”,以此悼念祭祀。在白族民間神話傳說中,紅山本主為保疆為民,維護民族團結而殉難,死后其身化為一條綠蛇,蛇頭上有一“王”字,經常顯靈,保護群眾,尤保船只行駛安全,故得沿湖一帶群眾篤信奉祭。
在紅山本主廟會期間,居住在洱海四周的善男信女和沿湖船民們為保四季平安,打魚順利和行船安全而紛紛前來朝拜“紅山本主”。農歷4月15,又恰逢“白族情人節”,這給紅山本主廟會又添了幾份熱鬧。三天的紅山廟會,四鄉云集,車水馬龍,人山人海。來趕廟會的群眾都穿上了節日盛裝,白天虔誠朝拜,晚上通宵達旦唱調對歌,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紅山本主生前是民族英雄,死后又被敕封為“景帝”,在洱海流域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除了農歷4月15廟會外,另有“春節迎神賽會”、“六月勝利節”、“辭年”等重大盛會。
每年春節,雙廊人民最為隆重的要數正月初四到初七迎送紅山本主的日子,這就是“春節迎神賽會”,是紅山本主圣誕節。在這人神共樂的日子里,初四拂曉,大建盤“圣殿”里先發出三聲號炮聲,然后由事先選定的兩張大船從水路駛向紅山景帝祠接本主。在讓本主“賞花”、“閱兵”后,徐徐駛向雙廊村北海濱。早上吃過素食的人們,穿上新衣,奔向街頭,用千百年來不變的方式接本主。本主所到之處,父老虔誠禮拜。到把本主迎接到大建旁“圣殿”中安置好,其后裔祭祀后,年戲方開始演出。初六早餐后,把本主接往康海天生營,更加熱鬧,晚上的白族調在唱本主歷史的同時,也唱今日生活的幸福。初七早餐后,又把本主送到雙廊村南黃土坡,轉乘原船送回紅山景帝祠。初八人們開始出門做活,春節也就結束。
史載,南詔統一六國、火燒松明樓,毗舍戰役、全殲唐軍等均在農歷六月,故前人把六月定為“勝利節”。從六月四日至二十五日止,各地前來紅山景帝祠祈求清吉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香客如織。廿五日是“勝利節”的最后一天,須在廟門前立兩把大火把,待此兩火把點燃后,霎時各村沸騰,隨后點燃的小火把從綠蘿山顛至西洱河畔,組成若干條火龍。
每年農歷臘月初一至除夕,紅山景帝祠內香煙裊裊,鼓聲不絕,香客川流不息。過去宰年豬,必須將豬運至廟中,讓本主親見開刀血濺,以上謂之“辭年”。
這些傳統的民俗文化盛會,蘊藏著人民群眾巨大的生活熱情,反映了白族人民歷來反對制造災難,崇敬英雄,愛憎分明的善良愿望,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對現實人生的關懷,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極富人情味。時至今日,前往祈福迎祥的人們仍然能感受到濃烈的民俗民風和豐厚的歷史內涵。
就在大理洱海北岸雙廊村附近北面的紅山口,建有一座紅山本主廟(又稱紅山景帝祠),是雙廊同大建旁兩個村共同奉祀的本主廟,廟內供奉著白族本主王盛(南詔王冊封的征南大軍將),王樂(南詔清平官王盛之子)和王樂寬(南詔大軍將王樂之子)祖孫三代人。
唐代天寶年間,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領八萬大軍至西洱河討伐南詔,被南詔征南大軍將王盛領兵擊敗。天寶十三年,唐將李宓率兵二十萬,再次向南詔大舉進犯,在洱海砂牛半島和江尾海潮河半島上,被王樂寬帶兵全殲,李宓則落水而亡。王盛、王樂、王樂寬祖孫三代聯合鎮守外南關,為南詔立了大功,他們死后,被當地白族人民敬奉為本主,歷代祭祀敬爺。
每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起為時三天,是傳統的紅山本主廟會,來自大理、喜洲、周城、挖色、江尾、鄧川、右所、洱源等地的白族群眾,都要到紅山本主廟來祭“赤男靈昭威光景帝”。傳說本主化為一條綠蛇,蛇頭上有一“王”字,經常顯靈保護群眾,消災免難,尤保洱海船只航行安全。在今年的農歷四月十五,也就是公歷的5月17日,我和朋友一起來到這里,感受到純正的傳統白族生活習俗,和大家分享!
門票免費
標簽:紅山本主廟